大家好,今天給各位分享洛陽天門拆遷補償金標準的一些知識,其中也會對洛陽應天門里面有啥進行解釋,文章篇幅可能偏長,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就馬上開始吧!
本文目錄
秦王李世民用了十個月打下隋朝都城洛陽,為何要燒則天門
則天門——是隋朝的皇宮正門!相當于現在的北京故宮的午門。
這個城門不一般,不一般呀不一般。
一代女皇武則天,城門上邊翻了天。
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就是在這個則天門之上。而為了避諱。則天門改名為應天門。
說起這個應天門還有一段故事:那個時候李世民(干的事和李自成差不多)還不是太子,他只是秦王。他和王世充在洛陽決戰,本以為能夠幾天就拿下洛陽。
結果這一仗打得苦,打了10個月。還是破了東面的虎牢關,才攻進了洛陽。
李世民同學呢,一進洛陽城。沒有見過世面呀。這么大的城門長這么大第1次見。
李世民同學當時的心理反應是這樣的:乖乖隆地洞,李世民一看:額滴神啊!長這么大沒見過這么牛掰的城門。搬又搬不回去,那幫土包子一定也沒見識過,我只是個秦王,又不是太子。不中,我得不到也不能讓別人得到它!燒了省心!
結果最后呢,大家也都明白。李二通過不正當手段殺了自己的兄弟,自己干上了掌柜的。不僅又懷念起洛陽應天門的繁華。于是又重建!結果被武則天,在上邊兒翻了天。成就了一代美名“一代女皇武則天”。給單調的清一色男性帝王,增加了一抹鮮艷的牡丹。(都是男皇帝,多沒意思呀!)
結果到了現在,應天門又逢盛世。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應天門遺址保護工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在進行收尾工作。花開盛世!應天門為中華盛世亮燈。這正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再后來,應天門改名為五鳳樓。知道五鳳樓是什么意思嗎?這個我們下回再說。
洛陽古城墻多長
城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筑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秦為三川郡。西漢劉邦初都于此,后遷長安。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后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自平城遷都于此。隋大業元年(605)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都,故城遂淪為廢墟。
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墻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墻長約7290米,東墻長約7312米,北墻長約6138米,西墻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墻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墻無門。南墻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墻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墻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勘察清楚的南墻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
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城內街道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并結合考古鉆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余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洛陽應天門里面有啥
里面有,整條走廊沿著古城門遺址有了一圈,站在走廊上能清楚看到青磚夯土結構的城墻,能看到城墻頂部的黃土與枯草,能看到城墻頂部夯土塌陷的大洞,也能看到一門三道的考古挖掘現場。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