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近現代的刑事訴訟構造模式
刑事訴訟形式我國刑事訴訟法構造的歷史類型(一)彈劾式 彈劾式訴訟我國刑事訴訟法構造的特點 不告不理。訴訟的進行主要是依靠當事人雙方的積極性我國刑事訴訟法構造,訴訟是否提起完全取決于受害人。 法官在訴訟中處于消極仲裁者的地位,法官只負責審判不執行控訴職能。 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時,就會采用決斗等辦法并根據所謂神示的結果作出判決。
刑事審判模式,是指控、辯、審三方在刑事審判程序中的訴訟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審判程序組合方式。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是彈劾式審判模式,中世紀歐洲又出現我國刑事訴訟法構造了糾問式審判模式。
傳統的糾問式訴訟 特點我國刑事訴訟法構造:(1)控申不分,法官是唯一訴訟主體。(2)庭前調查活動秘密進行,審判一般不公開。(3)進行刑訊,被告成為被拷打的對象。近現代刑事訴訟模式 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特點:(1)法官推進訴訟進程。
佘祥林殺妻案暴露了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哪些問題
1、佘祥林殺妻案暴露了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的以下問題:命案必破、不切合實際。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必定會有一部分命案難以偵破。國內外的刑偵實踐表明,對命案能夠達到70%—80%的破案率,就是了不起的成績,“命案必破”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刑訊逼供、累禁不止。
2、刑事訴訟法適用理念的誤區 。就佘祥林案的成因而言,既可歸咎于刑事訴訟制度層面的缺失,然而,司法人員在刑事訴訟法適用理念上的誤區也不容忽視,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程序虛無主義”與“有罪推定”的思想還影響著相當一部分司法人員。
3、佘祥林殺妻案是中國法治史上一個標志性的大案要案。1994年,佘祥林的妻子張在玉失蹤,隨后在距離佘家不遠的河邊發現了一具高度腐爛的女尸。經過調查,警方依據衣物和身體特征將這具女尸認定為張在玉,并將佘祥林定為嫌疑人。在一審和二審中,佘祥林被判處死刑。
4、佘祥林殺妻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冤案。案件的曲折過程,從定罪到昭雪,再到反思,展現了法律與人性、公正與情感之間的復雜糾葛。
2019年法考備考之刑事訴訟構造二
1、一)彈劾式訴訟結構 (二)糾問式訴訟結構 詳見 2019年法考備考之刑事訴訟構造一 (三)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英美法系國家)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特征:(1)控辯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居于主導地位,訴訟的開始和推動均取決于當事人的訴訟活動,法官只是居中的裁判者;(2)訴訟的目的主要是在程序上保障人權。
2、D.刑事訴訟構造有橫向與縱向之分,縱向刑事訴訟構造指的是控訴、辯護與裁判在訴訟程序中的法律地位與相互關系,起訴狀一本主義體現了控審職能完全分離的訴訟構造 參考答案 【考點】刑事訴訟構造 【難度】★★ 【答案】D。
3、一,法考刑事抗訴和民事抗訴區別具體有哪些(一)訴訟程序不同:一個是刑事訴訟程序,一個是民事訴訟程序。
祥林殺妻案暴露了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哪些問題
刑事訴訟法適用理念的誤區 。就佘祥林案的成因而言,既可歸咎于刑事訴訟制度層面的缺失,然而,司法人員在刑事訴訟法適用理念上的誤區也不容忽視,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程序虛無主義”與“有罪推定”的思想還影響著相當一部分司法人員。
佘祥林殺妻案暴露了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的以下問題:命案必破、不切合實際。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必定會有一部分命案難以偵破。國內外的刑偵實踐表明,對命案能夠達到70%—80%的破案率,就是了不起的成績,“命案必破”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刑訊逼供、累禁不止。
佘祥林殺妻案是中國法治史上一個標志性的大案要案。1994年,佘祥林的妻子張在玉失蹤,隨后在距離佘家不遠的河邊發現了一具高度腐爛的女尸。經過調查,警方依據衣物和身體特征將這具女尸認定為張在玉,并將佘祥林定為嫌疑人。在一審和二審中,佘祥林被判處死刑。
佘祥林殺妻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冤案。案件的曲折過程,從定罪到昭雪,再到反思,展現了法律與人性、公正與情感之間的復雜糾葛。
據新華社的有關報道,佘祥林“殺妻”冤案,當初就有一些辦案人員對案件的事實和證據存在認識分歧,但經過市、縣兩級政法委組織有關辦案單位、辦案人員進行協調,并提出了明確處理意見,要求京山縣法院“一審拉滿(判15年),中院二審維持原判”。這樣就繞開了省高級法院。
我們知道,張在玉并沒有死,所謂“殺妻”純系子虛烏有。但在當時情境下,對偵查人員而言,佘妻被害卻是確信無疑的事實,也是開展偵查的前提。
暫無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