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什么是反壟斷私人訴訟
1、反壟斷私人訴訟是指個人、企業等壟斷行為利害關系人因行為人違反反壟斷法而遭受損害時,直接依據反壟斷法向法院提起訴訟以追究行為人民事責任的訴訟。一般認為,該制度起源于美國。
2、在基本原理方面,私人執行基于兩大原則:一是權益保護原則,即私人主體因反壟斷違法行為遭受損害時,有權通過法律途徑尋求賠償;二是預防原則,即通過私人執行機制,可提前發現并制止潛在的反壟斷違法行為,保護市場競爭的健康狀態。這一執行方式有助于加強法律的威懾力,促使企業自覺遵守反壟斷法。
3、反壟斷法的私人執行是法律執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實現反壟斷法的目標并通過公共執行和私人執行實現。執行體制包括二元執行體制和一元執行體制,最新的發展趨勢展現出更多元化的執行方式。私人執行的法理基礎源于公法私人執行的理論爭議,其必然性及實踐考察顯示了公法功能的實現。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
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以下簡稱壟斷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因壟斷行為受到損失以及因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而發生爭議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案件。
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該規定自6月1日起施行,旨在明確法院對涉及壟斷行為民事糾紛的受理、管轄、舉證責任分配、訴訟證據、民事責任及訴訟時效等問題。這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壟斷審判領域發布的首個司法解釋,涉及內容共16條。
反壟斷法是法律中的一門學科,專門研究如何防止企業濫用市場力量、排除競爭和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制度。在經濟學領域,反壟斷法關注的是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結果,以確保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該領域的核心目標在于維護市場公平競爭,防止企業形成壟斷地位,濫用市場力量,限制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
壟斷協議的舉證責任分配
法律分析: 舉證責任分配 在法律實踐中,通常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然而,在反壟斷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定并不統一,因案件類型而異。例如,壟斷協議案件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各有不同。
法律分析:舉證責任分配 根據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誰主張,誰舉證。反壟斷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法律依據存在很大的差異。根據案件的類型不同,規定了壟斷協議案件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舉證責任等相關問題。
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分別詳細規定了針對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公用企業或其他獨占地位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舉證責任分配。第十一條規定了在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或其他依法應保密內容的證據時,法院可采取保護措施。
第七條 被訴壟斷行為屬于反壟斷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的壟斷協議的,被告應對該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承擔舉證責任。第八條 被訴壟斷行為屬于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原告應當對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和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承擔舉證責任。
暫無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