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草原退化標準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草原退化等級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草地退化問題分析
一、形成條件與影響因素
草地退化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氣候、地貌、水文、土壤、地質以及生物等自然因素,這些自然因素是草地發生退化、沙化的客觀條件。而人類不適當的社會經濟活動則是誘發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一)氣候因素
氣候變化是引起草場變化的重要自然原因,其中降水量的變化尤其重要。我國廣大溫帶草場大多位于半干旱、干旱區,降水的年際和年內變化均很明顯,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廣大干旱、半干旱地區草場生產力的波動變化。對我國北方近期降水變化的研究表明,整體呈現干旱化的趨勢,其中西北地區除新疆外,全部呈現出明顯的干旱化趨勢。從 1950~1990年的氣象資料分析,20世紀80年代比50年代平均氣溫上升1.1℃,年平均降水量減少了54mm。而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氣溫升高,降水減少,蒸發量大,濕度降低,從而使草原帶的旱情加重。以1951~1990年年均降水量為基數,我國廣大天然草地分布的內蒙古、新疆、青海、 *** 等地,20世紀50年代,除內蒙古、新疆外,降水量都在減少;60年代除 *** 外,降水都在減少;70年代各地降水都減少;80年代則均呈現增加趨勢。正因如此,從60年代末開始到70年代,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面積草場退化。我國北方,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年均氣溫在波動中呈現增高的趨勢,特別是從80年代開始以來增溫的趨勢更為突出,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由于氣溫變暖,使土壤水分損失增加,導致區域干旱化,進而加速草地退化的過程。
一般來說植物的生長需要空氣、陽光、水和適宜的溫度。溫度在草地的生長發育也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依據草地對溫度條件的適應性,可將其分為冷季型和暖季型兩大類。我國北方大致包括華北、東北、西北及云貴高原地區,氣候較為溫和,草坪草以冷季型草為主。冷季型草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24℃,耐寒力雖然強,但不適宜長時間在溫度超過30℃以上的高溫、高濕條件下存活。相比之下,暖季型種類則分布在溫暖、濕潤和溫暖、干燥的南方,適宜溫度為27℃~35℃。當溫度低于10℃時,常常進入休眠狀態。除地表面的溫度之外,植物生長的搖籃——土壤的溫度更為重要。土壤溫度即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溫度,主要指與花木生長發育直接有關的地面下淺層內的溫度。
(二)地貌因素
地貌從宏觀上控制著氣候帶的分布,從而決定著植被的發育格局。我國從地形上看,是由3個不同的階梯構成。大興安嶺—太行山以東的東部平原地區,海拔都低于1000m,是第一階梯;海拔介于1000~4000m的大片地區為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m以上,是我國的第三個階梯。這3個階梯構成了我國目前的地球輪廓,而其中以青藏高原的急劇上升對我國氣候、植被的影響最為重要。隆起的青藏高原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東進,促進了我國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的形成,從而大大改變了我國的植被面貌。在中新世,我國西北出現了大面積的稀樹草原(一種喬木分布下的草本植被類型)。第三紀末,稀樹草原逐漸被草原與荒漠所替代。第四紀以后,出現了一系列的冰期與間冰期,引起氣候的波動,促進了南北之間、山上與山下之間的植物交流。這樣,東北西部、內蒙古、陜北到青海東部地區的稀樹草原才變為草原,從而形成了我國現代草原區的輪廓。在此后的時期里,氣候有過波動,植被分布也有一定變化。如在8.5~3.0ka B.P.(ka B.P.即公元前千年)全新世大暖期,草原植被分布的界線曾向西挪動,但其基本輪廓并沒有改變。這一基本輪廓就是在我國北方,從東北平原經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到新疆荒漠區山地分布的大面積溫帶草原。這一溫帶草原也正是地球表面最廣闊的歐亞大陸草原的東部。而由于東亞季風、太平洋暖濕氣流以及地形所帶來的降水的影響,我國北方的溫帶草原,自東向西分布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與荒漠草原3個類型。
另外,地貌對植被的控制作用不僅僅體現于宏觀上,不同的地貌類型、微地貌單元對植被的發育生長也起著決定性作用。以錫林郭勒盟的草原植被為例,錫林郭勒盟草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中部亞區的組成部分,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草原之一。其植被以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為主,其地帶性植被代表性群系為大針茅草原,廣泛分布于排水良好的平原上,形成大面積群落。另外克氏針茅也是該地區的基本群系,分布也比較普遍,它的存在總是在經常放牧的草場和交通線附近。除此之外,全盟還分布著草甸、沼澤、荒漠植被和半隱性的沙地植被。在低濕的環境中,有各種草甸及沼澤植被的分布,在沙地環境中,由于基質松散。穩固性很差、土壤發育程度比較低,所以沙生植被比較發達,包括沙生草本群落、半灌沙蒿群落、沙生灌叢群落及沙地榆樹疏林等。
(三)水文因素
草原牧草生長的第一制約因子是水,植物在干旱條件下,由于水分虧缺細胞壁延伸生長受到抑制,分化提前,體內抑制生長的激素如ABA含量增加,導致植株個體會小型化,如植物植株變矮,葉片變短、變窄,節間縮短,以及根系分布淺層化等性狀的 *** 。這是植物對干旱環境適應性的表現。因此,水分脅迫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天然牧草是放牧畜牧業的主要物質基礎,其生長動態和產量形成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物生產力水平。草地群落若在整個生長期都處于水分嚴重虧缺狀態,植物生長會被大大地抑制,種類少而單調。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和蓋度受土壤水分的影響沿升→降→升→降的方向變化。
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地表水文狀況的幾十年以來發生了劇烈變化,存在河道萎縮,湖泊萎縮或干涸以及流域水量的時空重新分配等。而且隨著流域水文情勢的改變,普遍存在水質惡化現象,表現在中下游天然水體不斷咸化,一些湖泊表現出明顯鹽化趨勢。
(四)土壤因素
草地分布區域的自然條件大多是干旱、多風的氣候條件以及質地疏松的土壤母質。草原帶草地的地表組成物多由物理性沙粒、第四紀黃土或含鹽物質構成,因此在干旱、多風的條件下,土壤極易風蝕,造成草地退化和沙化。
(五)地質因素
主要體現在地下水對草地發育的影響。地下水尤其是土壤包氣帶中的潛水是牧草生長的水分的主要來源,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牧草的生長和發展。近年來我國北方的許多地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嚴重影響著草地的生態平衡。
在一些草地退化地區,地下水埋藏很深,致使土壤經常處于水分虧缺狀態,種植一些根系發達的豆科牧草后,水分虧缺會加劇。多年連續種植會導致土壤干化,形成生物性土壤下伏干層,從而對陸地水分循環發生影響。其結果是,一方面牧草強烈耗水,另一方面,土壤水分的虧缺也進一步限制了牧草產量,最終導致草地退化。
(六)生物因素
鼠害是促使草場退化的又一重要因素。據統計,1978~1999年,我國北方11個省(區)平均每年鼠害成災面積近20萬km2。成災鼠類的增加,加劇了草地退化。一是鼠類與牲畜爭食牧草,加劇草與畜的矛盾。鼠類的日食量相當于自身體重的1/3~1/2倍。布氏田鼠日食鮮草平均為14.5g/只,高原鼠兔日食鮮草66.7g/只。據測算,我國青藏高原至少有高原鼠兔6億只,每年消耗鮮草1500萬t,相當于1500萬只羊的食量,造成青藏高原牲畜嚴重缺草。二是破壞草場。挖洞、穴居是鼠類的習性,挖洞和食草根,破壞牧草根系,導致牧草成片死亡。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許多洞穴和土丘,土壓草地植被,也引起牧草死亡,成為次生裸地,在青藏高原出現的黑土灘就是害鼠造成的。據統計,黃河源頭區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灘型草場退化面積已達2萬km2,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價值。
(七)人為因素
人類活動對草地退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可以說是除氣候極端干旱化外促使草地退化的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伴隨著草原牧區人口的增加和超載過牧和開荒墾殖活動的頻繁,大大加劇了我國北方草地的退化進程。其他一些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如車輛碾壓、挖沙采石、濫挖藥材、不合理地開發礦產資源、取暖能源的短缺等也給草原來嚴重的破壞,造成草地退化。
1.草場開荒墾殖
解放以來,由于片面強調糧食生產,違背自然規律,在毫無防護措施和水利灌溉條件下,盲目開墾草地,種植糧食,并將開墾區推進到降水量不足250mm的地區。50 多年以來全國草原開荒6萬km2。以內蒙古為例,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了3 次開墾浪潮,1958~1962年、1966~1976 年2次開墾草原面積達2.067萬km2;20世紀80 年代后期至90年代,僅東部5盟市34個旗縣開墾草地面積達9708 km2,被開墾的草原大多數是條件較好的山地草甸、草甸草原、低濕草甸及典型草原。隨著草原大面積開墾撩荒,造成土地風蝕加劇和沙化面積的擴大,30多年來,內蒙古草原沙化面積擴大11萬km2。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人口劇增,為解決糧食問題,從而大規模開墾草地。《全國已墾草原退耕還草工程規劃(2001~2010年)》中指出,全國約19.30萬km2草原被開墾,占目前全國草原總面積的近5%,即全國現有耕地的18.2%源于草原。新疆在新中國成立后先后開墾草場3.3333萬km2,目前實際耕種的僅1.80萬km2,近一半土地因次生鹽漬化而被棄耕。青海省草原開墾面積為3800km2,其中有2125km2集中在青海湖環湖地區。目前青海湖環湖地區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僅有1060km2,只相當于開墾面積的50%。草地過度開墾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2.家畜超載過牧
內蒙古自治區20 世紀60年代天然草地暖季載畜量為 9303.87萬羊單位,80年代后期,草地暖季的載畜量下降為5475.05萬羊單位,2000年全區暖季載畜量為4297.57萬羊單位,比80年代同期減少了1177.48萬羊單位,比60 年代同期減少了5006.63萬羊單位。目前,在典型草原區,每個羊單位擁有可利用草場面積由80年代的0.033 km2下降到2001年的0.0084 km2。
超載放牧草原的行程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草場面積減少,使草場面積的絕對量減少。二是牲畜頭數的增加,使牲畜占有草場的相對面積在減少。歷年來,畜牧業的發展是以牧畜頭數的增長為指標,不是以畜產品為準。在這些政策和觀點的影響下,我國牧畜頭數較解放初期大幅度增加。內蒙古1947年時,有牲畜1925.8萬羊單位,平均每只占有草場0.041km2,利用強度很低。以后牲畜數量逐年增加,到1965年達到7327.8萬羊單位,為1947年的3.8倍,平均每只占有草場0.009km2,已超過天然草地的承載力,此后牲畜頭數隨氣候波動而大起大落,總在7000萬羊單位上下徘徊。目前我國天然草地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超載現象。新疆20世紀80年末期,牧場上牲畜載畜量超載1倍。自1978年以來,青海省的草食家畜存欄數始終保持在3500萬羊單位以上,而草原的理論載畜量為2500萬羊單位左右,超載率達40%。目前,青海湖以北地區超載140%。
3.人畜增長
根據聯合國專家測算,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每平方千米生存人數為5人,而中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人口密度卻遠遠超過了這一標準。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密度為18.7人/km2,新疆為9人/km2,青海為6人/km2。人口的增長是導致家畜數量持續增長和草原開墾的直接因素和關鍵所在。據統計,內蒙古牧區人口1949年為26.3萬人,2000年增長到192.92萬人,增長了633.54%。
二、我國草地退化區域特征
根據我國自然地理格局及我國草地分布的區域特征,結合草地退化的嚴重程度、退化形式、退化原因等因素,可將全國草地劃分成6大區域,即東北牧區、內蒙古及華北牧區、西北牧區、青藏牧區、西南牧區以及南方草地(表4-5)。其中前5個區域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重要牧區,草地資源的利用相對比較充分,同時退化也較嚴重;而南方草地的利用率小,草地退化不明顯,其退化僅表現于草山草坡的水土流失問題,所以將南方13省(區)的草地劃為一個區域。
(一)區域草地退化現狀
東北牧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共有草地面積為196 280.44 km2,退化是比較嚴重,退化草地面積占本地區草地面積的33.58%。
內蒙古及華北牧區包括河北、寧夏、山西、河南、天津、北京六省(區、市)以及內蒙古大部、陜西、甘肅部分地區,共有草地面積為847 317.33 km2,其中退化草地面積已達到了310 164.51 km2,退化率為36.61%,是我國草地退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西北牧區包括新疆全區以及甘肅、內蒙古、青海部分地區,是我國的重要牧區之一,有天然草地面積924 390.87 km2,退化面積已經達到了217 882.49 km2,占這個地區草地面積的23.57%。
青藏牧區主要由 *** 全區、青海大部以及甘肅、四川、云南部分地區組成,共有草地面積1280 424.63 km2,退化草地面積203 328.01 km2,退化率為15.88%。
西南牧區包括貴州全省、四川、云南、廣西、陜西以及湖南的部分地區,共有草地面積314 089.30 km2,是我國重要牧區之一,但是退化問題同樣存在,而且也比較嚴重。退化草地已有47 458.02 km2,占本區全部草地總面積的15.11%。
我國南方草地分布涉及豫、滇、桂、瓊、粵、閩、贛、蘇、浙、皖、鄂、湘等省(區),面積為365 823.75 km2,退化草地面積為25 393.66 km2,退化率為6.94%。
表4-5 不同區域退化草地面積比較
(二)草地退化區域規律
1.東北牧區
東北牧區水熱條件較好,是我國植被覆蓋度較高、天然草地品質較好、產量較高的地區。但同時又是大面積草地被開墾的地區;東北和東部沿海地帶草地鹽堿化、沙化嚴重;一些城市周邊的草地污染日趨嚴重,對草地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威脅;牲畜量增加過快,造成過牧超載,使得部分地區的草地資源利用進入了惡性循環階段。此外,鼠蟲害危害以及大量開采藥材破壞的草地面積也日益增加。
2.內蒙古及華北牧區
造成該地區草地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草場管理不善,利用不合理。該區包含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占70%,是江河泥沙的主要來源,但陡坡開荒的現象一直無法禁止,因此草地破壞的面積仍在繼續擴大;黃泛區風沙土較多,極易受水蝕、風蝕危害;部分地區草地土層淺薄,水源涵養能力差,水土流失也很嚴重;局部草場嚴重的超載過牧,掠奪式經營造成草場退化。由于定居點越來越集中在公路沿線和沿河,使得近處放牧現象非常嚴重,草場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造成近處牧場的沙化、退化、鹽堿化程度日益加重;濫采、濫挖使草場沙化、退化日益嚴重,如內蒙古的阿拉善盟草原上的濫挖發菜,直接導致草地沙化而成為周圍地區沙塵暴的源發地。
3.西北牧區
該區的草地類型繁多,資源豐富,為草地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但由于西北地處干旱地區,大多為荒灘沙漠,生態系統非常脆弱,長期以來一些不合理的人為因素和一些自然原因使得草地的退化也相當的嚴重。該地區草地退化的主要特征是:氣候干旱、多風,降水量極少,再加上一些內陸河斷流或改道,草地荒漠化趨勢加劇;大量開墾草地,導致土地沙化、鹽堿化,水源附近的大片草地被開墾后由于種種原因又被撂荒,使草地生態系統遭到徹底破壞,甚至變成了不毛之地;西北牧區一直存在嚴重的超載過牧問題,而且鼠蟲危害頻繁發生,導致草場植被覆蓋度大幅度下降,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十分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草地退化的主要形式表現為草地沙化。
4.青藏牧區
該區域絕大部分地區海拔3000m以上,氣候寒冷,人口稀少,70%草地為高寒草地,草地生態系統脆弱,牧草生長期短,產草量低,長期以來由于超載過牧,不合理利用,加之干旱、鼠蟲害以及人為影響,局部傳統牧區草地退化十分嚴重,據農業部門初步估算近10年草量下降50%以上,植被覆蓋率大幅降低,致使水源涵養功能減弱,直接影響江河中下游的生態環境。尤其是該牧區草地鼠蟲害危害特別嚴重,如青海省草地上,每年因草地鼠蟲害損失牧草共達78.26億kg,占全省產草量的11.8%,可供536萬只羊一年飼用。
5.西南牧區
該區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傳統農耕思想和人口壓力的影響,毀林毀草、廣種薄收,致使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自然災害頻繁,草地植被破壞嚴重;此外,大量的濫采藥材和亂捕殺野生動物也導致了草地鼠蟲害,有毒有害牧草的蔓延。
6.南方草地
南方草地的利用率低下,分布比較分散,其主要退化問題就是草山草坡的水土流失問題。目前南方草地的主要危害來自于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的人為破壞和水土流失,以及人口的增長壓力導致大量荒山荒坡的盲目開發等。
三、主要危害
草地退化將引起草地生態環境惡化,草地牧草生物產量降低,優良牧草的品質下降,有毒有害、適口性差和營養價值低的植物增加,草地利用性能降低,質量下降。但其危害還不僅僅于此,草地退化還與土壤性質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
草地植物與土壤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植被類型的不同,直接影響到土壤有機質積累的數量及分布的深度,對土壤鈣積層出現的部位,厚度,硬結程度等有十分明顯的影響。人類的超載過牧使草地趨于退化,更為嚴重的過牧必將使地表結構受到破壞,土壤遭受侵蝕,土質逐漸變粗。隨著天然草地面積日益減小,牲畜日益增加,牧區的天然草地還將進一步退化,逐漸成為沙地、裸地或鹽堿灘。
四、發展趨勢
總體來說,我國的草地趨于不同程度的退化,尤以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為甚。從氣候因素來看,我國北方的一些的農牧交錯帶均為生態脆弱區,趨于氣候暖化,且降水變率大,這一氣候特征將成為這些地區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從土壤方面來看,北方的傳統牧區的土壤主要以栗鈣土、風沙土為主,結構比較松散,成壤性差。草地過度開墾或放牧就會直接破壞土壤結構,使松散的沙質沉積物暴露于地表,從而為土壤風蝕、土地沙漠化提供了機會;另外加之人口快速增長,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等等高強度不合理的草地開發,將導致草地進一步退化、沙化。
五、防治措施
退化草地經過一定的封育、圍欄劃區輪牧措施,可以恢復到一定程度。但只依靠自然恢復,需要經過漫長的時期,只有通過采取一些針對改善草地復壯的水分和土壤條件的恢復措施,才能加快退化草地恢復的速度。
(一)草地水分條件的改善措施
主要包括草地灌溉和草地積水的排除。
1.草地灌溉
草地灌溉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不同條件,應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漫灌、溝灌、噴灌等方法。
2.草地積水的排除
草地水分過多,通氣狀況惡化,使土壤中還原作用占優勢,積累了對植物有害的物質。使土壤微生物活動減弱,有機質大量積累,引起草層成分變化,優良牧草減少,草地質量降低。草地積水的排除一般采用明溝或暗溝排水方法。明溝排水不但可以排除地面積水,而且可以排除地下水。暗溝排水效率高,妨礙牲畜放牧及機械作業,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營養狀況。
(二)草地土壤條件的改善措施
主要包括草地松土和草地施肥。
1.草地松土
草地經過長期的自然演變和人類的生產活動,使土表緊實,土壤的通氣和透水作用減弱,微生物的活動和生物化學過程降低,因而優良牧草從草層中衰退,降低了草地的生產力。草地松土是為了改進土壤的空氣狀況,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分解。
2.草地施肥
施肥是提高草地牧草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技術措施,草地施肥不僅要考慮肥料對牧草產量的增產作用,而且還應注意施肥對草群成分的影響。合理施肥能促進草群中優良牧草的發育。在草地施肥中通常采用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兩種。有機肥料是一種完全肥料,不但含有氮、磷、鉀三要素,而且還含有其他的微量元素。有機肥料還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有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主要包括綠肥等。無機肥料不含有機物質,肥料成分濃厚,被植被吸收利用。主要包括氮素化學肥料、磷素化學肥料、鉀素化學肥料、石灰、石膏和微量元素肥料等。
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暫行規定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草原的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在自治區內利用草原從事畜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規定。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的草畜平衡,是指為保持草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在一定區域和時間內通過草原和其他途徑提供的飼草飼料量,與飼養牲畜所需的飼草飼料量保持動態平衡。第四條 自治區實行草畜平衡制度。
實行草畜平衡制度應當貫徹增草增畜,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畜牧業發展戰略,堅持畜牧業發展與保護草原生態并重的原則。第五條 促進和保持草畜平衡是各級人民 *** 的重要職責,自治區實行各級人民 *** 行政首長草畜平衡任期目標責任制。第六條 旗縣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草畜平衡管理工作。各級草原監理機構受同級畜牧行政主管部門的委托,負責草畜平衡的具體管理工作。
蘇木鄉鎮人民 *** 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草畜平衡管理工作。第七條 保護草原是一切單位和個人的義務。對超載過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行為,一切單位和個人有權監督、檢舉、控告。第二章 草畜平衡核定第八條 旗縣畜牧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每兩年進行一次草畜平衡核定。
草畜平衡核定應當對飼草飼料總貯量進行測算,并確定適宜載畜量。第九條 草畜平衡核定以草原承包經營者或者草原使用權單位為單位進行。未承包的機動草原的草畜平衡核定以草原所有者或者草原使用權單位為單位進行。第十條 草原適宜載畜量根據自治區《天然草地適宜載畜量計算標準》確定;草原等級根據自治區《天然草地資源等級評定標準》確定;草原退化根據《內蒙古天然草地退化標準》確定。第十一條 草畜平衡核定中,計算現有牲畜頭數以統計部門的日歷年度統計數據為準。第十二條 當事人對旗縣畜牧行政主管部門草畜平衡核定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盟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復核,由盟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門作出裁決。第三章 草畜平衡管理第十三條 草原所有者或者草原使用權單位必須與草原承包經營者簽訂草畜平衡責任書,其內容包括:
(一)草原現狀:包括草原四至界線、面積、類型、等級、草原退化、沙化面積和程度;
(二)飼草飼料總貯量、草原適宜載畜量;
(三)牲畜種類、數量,超載綿羊單位數量;
(四)草畜平衡措施;
(五)雙方當事人草畜平衡責任;
(六)其他有關草畜平衡事項。第十四條 草畜平衡責任書必須經蘇木鄉鎮人民 *** 審核批準,報旗縣畜牧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草畜平衡責任書文本樣式由自治區畜牧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第十五條 牲畜飼養量超過適宜載畜量的,草原承包經營者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一)種植和貯備飼草飼料,增加飼草飼料供應量;
(二)采取舍飼,進行階段性休牧或者劃區輪休輪牧;
(三)優化畜群結構,提高出欄率。第十六條 草原承包經營者可以按照《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的規定,通過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促進草畜平衡。第十七條 旗縣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草畜平衡檔案。第四章 獎勵與處罰第十八條 對積極進行草原建設,實現草畜平衡的草原承包經營者、草原所有者和草原使用單位,以及在草畜平衡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 *** 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草畜平衡表彰和獎勵經費由同級財政列支。第十九條 達到草畜平衡的草原承包經營者占草原承包經營者總數80%以上,以及在促進草畜平衡工作中成績突出的旗縣,自治區和盟市優先安排畜牧業建設項目。第二十條 違反本規定,不簽訂草畜平衡責任書的,由旗縣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簽訂;逾期仍不簽訂的,由旗縣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門對責任人處以500元以下罰款。第二十一條 超載牲畜的,由旗縣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并責令其在一年內達到草畜平衡;逾期未達到草畜平衡的,處以超載牲畜每綿羊單位10元以下罰款。第二十二條 搶牧、濫牧嚴重破壞草原的,由旗縣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并處以搶牧、濫牧牲畜每綿羊單位1元至5元罰款。
你好,能幫我查國外對于退化草地分級的標準嗎?
能。
1、草地退化分級是在同一類草地內進行,不同草地類分級指標不同。
2、草地退化分級主要依據草群中優勢植物和退化指示植物的種類、數量,以及它們占草群總產量的百分比來衡量。
3、地表狀況作為草地退化分級的重要條件。
[img]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
一、體系構建原則
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基于我國現有草地退化指標、標準,綜合反映我國草地退化的研究現狀與水平。在構建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與系統性原則
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必須立足于我國草地退化的實際狀況,指標的概念、物理意義必須明確,測定方法標準,統計分析方法規范。指標體系既能較客觀和真實地反映草地退化的內涵,又能較好地量度草地退化的程度。另外,指標體系的建立必須基于系統性原則,體系中的各種指標應能相互獨立,各司其職,具有層次結構,從屬分明。
2.綜合性與主導因素原則
草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既受各種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和制約,因而在進行建立調查指標體系時必須全面分析這些因素,選取多種指標進行綜合劃分,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草地退化的影響因素、退化過程和形成后果等。但要全部概全,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因而需要選取能夠反映草地退化的主導性因子作為監測指標,建立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既簡便靈活又準確客觀地進行草地退化的調查與監測。
3.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原則
建立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的最終目標是為草地退化的調查與監測使用,要反映草地退化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為政策制定和科學管理服務,因此指標體系的建立要考慮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設置要避免過于繁瑣,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計算方法簡單,數據易于獲得和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表達。
4.動態性與穩定性原則
草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客觀上需要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適應不同時期、不同草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在草地變化過程中能較為靈活地反映草地生態系統的狀況。但同時又應保持指標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性,以便于調查與監測工作的開展。
依據以上這些原則,應針對全面掌握草地退化的形成原因、狀態變化和形成后果的要求,即進行草地退化調查的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體系,體系中的環境地質指標應能從各方面描述草地退化的狀況。但從現實性和重要性來說,研究掌握所有環境地質指標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因此,選取能夠反映草地退化的主導性因子作為草地退化地質環境監測指標,意義更為重大。
二、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草地退化的是一個草地生態系統演化過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草地退化嚴重的生態脆弱區,人類必須考慮如何應對這一實際而又非常嚴峻的問題。但是,人類如何進行針對性的“響應”,將成為是否能成功有效地防止草地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的關鍵。
因此,在人類進行響應之前,需要全面把握草地退化的實質與內涵,通過充分的調查工作掌握其影響因素,分析影響因素對其演化過程的控制作用,進一步認識草地生態系統在退化過程形成的各種響應關系。基于此思路,在對草地退化成因和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因果關系進行構建環境地質指標調查指標體系。該體系由“CSR模型”構建,包括影響(Cause)指標、狀態(State)指標和后果(Result)指標3類指標。其中影響指標是指觸發草地退化的各種驅動力以及與之相關的影響因素;狀態指標是指描述地質環境狀態和表征的參數;后果指標是各種驅動力和影響因素對地質環境作用的結果。
在通過調查認識草地退化的規律、現狀及各種后果的基礎上,我們才能了解草地退化的這一環境地質問題所產生的一系列后果(Result)對人類究竟產生了什么樣的壓力(Pressure),從而對環境變化的過程或狀態(State)進行針對性的監測,再反演草地退化各種關鍵的影響因素,進行針對性的響應(Response)。因此,該體系可依照“PSR模型”構建,通過關注和了解地質環境對人類有什么壓力、壓力狀態如何、人類如何響應等,采用“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響應(Response)模型(PSR模型)”來構建地質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并通過監測響應措施的實施效果來檢驗地質環境監測指標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需要強調的是,調查和監測盡管層次不同、目標不一,但彼此之間必然密不可分。通過調查,可以全面掌握草地退化的各種基礎信息,對揭示其規律及進一步防治有重要的意義,往往開展于大中區域尺度的地區;而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草地退化監測,對于揭示草地變化規律,闡明草地生態系統結構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科學利用、保護草地資源以及維持草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草地退化監測的內容往往包含在調查內容之內,但必是關鍵性的內容。長期動態監測對于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內在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草地生態系統隨著自然界的變化,會發生正向或逆向的演替變化,這種變化差異是絕對的,并且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尋找這一規律,依靠一年、兩年或幾年的資料是絕對不夠的。僅僅依靠短期的資料得出的結果往往帶有片面性,甚至產生誤導作用,而長期動態監測資料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正在于此。長序列的資料積累,對于闡述我國草地多年來的變化以及與氣候、水文、土壤等因子之間的關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前述的構建思路,可以形成如下的體系框架(圖4-1)。
三、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和監測指標體系
依據上述構建原則,分別建立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體系(表4-6)和草地退化地質環境監測指標體系(表4-7)。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主要涉及草地退化過程中的地表系統的物理、化學作用,以及生物/非生物演化過程,以狀態值或短時間尺度的變化來測量或監測草地退化過程。而草地退化監測指標主要在調查指標范疇內抽取關鍵性的指標應用于監測。
圖4-1 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體系構建框圖
(一)調查指標體系
1.影響指標
前述影響草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貌、水文、地質、氣候和社會經濟等。其中地貌因素包括地形特征指標,水文因素包括地表水量與水質指標,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位與水質兩項指標,氣候因素包括溫度和風蝕兩項指標,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是人類活動。
2.狀態指標
伴隨著草地退化的進程,會出現一些地貌、植被和土壤上的變化。其中地貌上體現為地表特征的變化,植被上表現為地表植被的變化,土壤上表現為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土壤養分的變化。
3.后果指標
草地退化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將產生土地的退化。植被退化是草原土壤退化的直接原因,而土壤進化也必然引起植被的退化,二者是互為因果的,廣大天然草原是畜牧業生產基地,長期以來,牧民在草原進行放牧、刈草等生產活動,在適度利用的情況下,草原生態系統的能流與物流基本上處于平衡狀態,生產水平比較穩定。土壤系統保持良好的結構,能夠正常地發揮其功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空間及養分、水分,同時植物地上和地下的殘落物和牲畜的排泄物歸還給土壤,使消耗得到補充,這時草—畜—土三者維持著良好的物質循環與平衡。它們互相促進,協調發展,而在草地退化的過程中,植被發生了逆向演替,草群變得矮小稀疏,組成結構改變、蓋度減少、產量下降,與此同時,土壤也向退化方向發展。
表4-6 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體系框架
(二)監測指標體系
通過對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和篩選,最終選擇地形特征、地下水位與水質、土壤理化性質、土壤養分以及土地沙化、沙漠化5項指標作為草地退化的地質環境監測指標。
表4-7 草地退化地質環境監測指標體系框架
四、重要環境地質指標概述
(一)地表特征
地表特征指標主要測量或監測地表面的 *** 程度,是衡量草地退化程度最為直觀的指標之一。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將其作為表征草地退化進程的內容,但大多為定性描述,對于精確刻畫草地退化的等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論及地表特征這個指標,地表面的 *** 程度是最為常用的一個參數。
如仝川(2000)根據地被物明顯減少、地被物消失以及表土 *** ,甚至出現鹽堿斑為臨界值,將草地退化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等級。李博(1997)以地被物明顯減少、地被物消失、地表 *** 、呈現裸地或鹽堿斑為臨界值,劃分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度退化4個等級。我國現行的國家標準——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其中也包括對地表特征的監測參數(表4-8)。
表4-8 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地表特征監測指標
(二)地下水位與水質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地下水位與水質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尤其對于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西北地區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帶,干旱少雨,蒸發量大,年降水一般在400mm以下,荒漠地帶則在250mm以下,局部地區甚至只有30~40mm,其地帶性植被為荒漠植被,十分稀疏。對生態環境起主要作用的是依靠地下水維持生存的非地帶性中生和中旱生植被。國內的眾多學者對植物與地下水位之間的關系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學者提出把滿足干旱區非地帶性天然植被生長需要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稱作生態地下水位(簡稱生態水位)。還有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提出了適宜水位、最佳水位、鹽漬臨界深度、生態警戒水位等等。
如楊澤元、王文科等(2006)從陜北風沙灘地區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地下水位埋深與植被生長及土地荒漠化的關系,提出了“生態安全地下水位”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維系植被的正常生長,維系河流、湖泊、沼澤(或濕地)正常的生態功能,且不發生土地荒漠化、水質惡化、地面沉降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地下水位埋深”。通過研究表明:陜北風沙灘地區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5m為鹽漬化水位埋深,1.5~3m為最佳地下水位埋深,3~5m為喬灌木承受地下水位埋深,5~8m為警戒地下水位埋深,8~15m為喬木衰敗地下水位埋深,大于15m為喬木枯梢地下水位埋深。
張麗、董增川等(2004)以生態適宜性理論為基礎,根據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典型植物的隨機抽樣調查資料,建立了干旱區幾種典型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關系的對數正態分布模型。根據建立的模型得出干旱區典型植物的最適地下水位。結果表明:①最適地下水位:干旱區典型植物出現頻率最高的地下水埋深分別為:胡楊2.51m,檉柳2.2m,蘆葦1.36m,羅布麻2.51m,甘草2.39m,駱駝刺2.84m。最適宜區間為2~3m。②生態地下水位:適宜干旱區植物正常生長的地下水位為2~4m。因此,干旱區合理的生態地下水位應保持在2~4m之間,這樣才有利于植被生長和生態環境恢復。③植物的生態幅度:不同的植物對地下水位的忍耐范圍不同,胡楊、怪柳、駱駝刺的方差較大,說明它們可以在較大的地下水位范圍內生存,生態幅度較大;蘆葦、羅布麻、甘草的方差較小,說明它們可以在較小的地下水位范圍內生存,生態幅度較小。④植被蓋度、頻率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植被蓋度!出現頻率與地下水位存在一定的關系,在植被最適地下水位附近,植被生長最好,出現頻率最高,相應的植被蓋度最高;在植物的適宜地下水范圍內,植被生長良好,出現頻率較高,相應的植被蓋度也較高;在其他地下水范圍內則植被長勢受水分虧缺或土壤鹽漬化的影響,生長相對不好,出現頻率相應就低,蓋度也低。
紀連軍、高洪彬等(2006)研究了半干旱地區地下水位埋深對楊樹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區,當地下水位埋深在1.2~2.5m時,楊樹幼樹生長發育正常,幼樹基本無枯梢枯干現象;當地下水位深度超過3m時,幼樹枯梢枯干現象隨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多。
周緒、劉志輝等(2006)研究了新疆鄯善南部地區地下水位降幅對天然植被衰退過程的影響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地下水位降幅位于5~8m之間為天然植被覆蓋變化敏感區間,降幅超過10m天然植被將會出現嚴重衰敗。
以上大量的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和水質與植物的生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不同植物種屬對于地下水位有著不同的需求,地下水位和水質的變化直接決定著地上植被群落的演替。近年來,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伴隨著這個過程,大量的親水性植被開始凋落,耐旱型植被逐漸占優勢,若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很可能導致大面積的植被凋謝和死亡,促成草地退化和土地退化。
(三)土壤理化性質
土壤的理化性質是反映土壤與地表植被間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結構、土壤質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酸堿度(pH值)、土壤含鹽量等參數。
1.土壤結構
土壤結構是指土壤顆粒(包括團聚體)的排列與組合形式。土壤結構是成土過程或利用過程中由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狀可分為塊狀、片狀和柱狀3大類型;按其大小、發育程度和穩定性等,再分為團粒、團塊、塊狀、棱塊狀、棱柱狀、柱狀和片狀等結構。簡單來說,對植物出苗和扎根以團粒狀土壤最好,粒狀、屑粒狀、柱狀次之,核狀和塊狀土壤不良。
2.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即土壤機械組成,是指土壤中各級土粒含量的相對比例及其所表現的土壤砂粘性質。可劃分為3大質地類型,即沙土類、壤土類和粘土類。
3.土壤含水量
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數量。一般是指土壤絕對含水量,即100g烘干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稱土壤含水率。草地退化過程中,土壤含水量下降,尤其是上層(0~20 cm)土壤含水量下降明顯。
4.土壤容重
指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與同容積水重的比值。它與包括孔隙的1cm3烘干土的重量用克來表示的土壤容重,在數值上是相同的。一般隨著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劇,土壤容重呈上升趨勢。土壤容重的增加必然影響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移動及植物根系的發育。
5.土壤酸堿度(pH值)
又稱“土壤反應”。它是土壤溶液的酸堿反應。主要取決于土壤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以pH值表示。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農作物和牧草需要pH7.0~8.5的微堿性土壤,低于或高于此pH值時,植物生長將受到抑制。
6.土壤含鹽量
主要指土壤中鹽分的含量。土壤含鹽量是衡量草地鹽漬化的一個重要參數。
前人就土壤的理化性質和草地退化之間的聯系有著大量的研究。如陳有君、紅梅等(2004)研究過渾善達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狀況,結果表明植物的生長使根層土壤含水量下降,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層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植被影響著降水在土層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條件,使土壤有效水向淺層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滲深度,決定著地表植被的生活型,從而影響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頂級類型。朱志梅、楊持等(2007)以內蒙古多倫縣為例,進行了草地退化對土壤理化性質質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草地退化的加劇:①土壤顆粒組成發生變化,黏粒含量趨于減少,砂粒增多。不同粒徑對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和保水保肥的貢獻不同,黏粒的減少抑制了土壤的膨脹、可塑性及離子交換等物理性質。②土壤含水量下降。上層(0~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明顯,隨著沙漠化梯度的增加,表層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加快,從而深層土壤含水量逐漸高于表層。③土壤容重呈上升趨勢。容重的增加必然影響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移動及植物根系的發育。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與草地退化也存在一定的關系,潛在階段深土層(30~50cm)的容重最小,而嚴重階段表土層(0~5cm)容重最小。④土壤有機質、C、N含量下降,方差分析顯示各沙漠化梯度間均差異極顯著。且土壤N的衰減要快于C。土壤C/N比呈增加趨勢,說明伴隨著土壤C,N的顯著下降,質地變粗,植物N素供應不足更為突出。⑤土壤容重與土壤全N,C及黏粒含量的相關分析表明,細顆粒物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容重減小,從而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穩定性,且5~10cm土層的性質表現突出。⑥土壤的顆粒組成狀況與土壤營養元素之間有著同增同減性,但黏粒與N的關系要密切于黏粒與C和C,N間的關系。因此,土壤中細顆粒物的減少會導致N素的衰減十分明顯,從而導致土壤穩定性降低。
(四)土壤養分
土壤養分是土壤化學性質的體現。但與土壤的酸堿度等參數相比,土壤養分指標對植物生長的過程具有相當的控制作用,植物生長發育主要取決于土壤中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且還受這幾者之間供給比例的影響。J.von Liebig(1843)提出了植物生長的最小養分律,意指植物的產量由含量最少的養分所支配的定律。如果相對增加最少的某個因子(最少因子),那么產量將與此成比例地增加。其次如果其他某個因子成為相對最少時,產量也不會增加,一旦增加這個因子,則產量就會再次增加。例如氮供給不充足時,即使多施磷等,但植物產量仍受氮的施用量所決定。
另外,除主要的養分因素之外,土壤還提供植物體生長發育的一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雖然在植物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其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其中B、Mo、Cu、Zn、Fe、Mn等微量元素對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的研究者對土壤養分與地表植被退化的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趙利君、王艷榮等(2005)進行了土壤養分在草原退化過程中的變化分析,研究了三個不同退化強度草原的有機質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差異及其季節變化,結果表明,不同群落土壤有機質和全磷含量大小順序都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與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機質的最大差異出現在0~10cm土層處,而重度退化群落與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機質的最大差異出現在10~20cm土層處。在0~10cm層次三種群落全磷含量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在10~20cm和20~40cm層次上,未退化群落與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間差異不顯著。閆順國(1991)對河西走廊鹽漬化草地土壤生態環境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鹽分組成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對土壤鹽分組成(Mg2+、Ca2+、K+、Na+、、及Cl-),pH及有機質含量(OM)進行了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各變量在環境分類中的作用秩序為:。鐘志祥、萬開元等(2006)研究了武漢植物園遷地保護植物樟科和木蘭科21 種珍稀植物的營養狀況,及其所生長土壤的營養條件。結果表明:酸性土壤中Fe、Mn、Cu、Zn、B、Mo6種微量元素的有效態含量順序為Fe>Mn>Cu>Zn>B>Mo,其平均值大小與全國平均值相差不大;植物葉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小順序為Fe>Mn或(Mn>Fe)>B>Zn(或Zn>B)>Cu>Mo,與正常含量范圍相比,所有植物Mn含量偏高,部分植物Fe含量較大,Cu、Zn、B含量較為正常,Mo含量偏低,生物吸收系數大小順序為Zn>Fe>Mn>B>Cu。
(五)土地退化
草地退化與土地沙化、沙漠化有密切關系,應該說土地沙化是草地退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凡是退化中的草原,土壤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等不良性狀也充分表現出來,其中土壤有機質含量、土體厚度、表層硬度及沙化程度與草地退化程度關系最為密切。不過土壤的變化不像植被變化那么直觀和易為人們察覺,同時表現出一定的滯后的效應,可以說隨著草地退化進程的加劇,地表面的土壤將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進而形成土地沙化、沙漠化。
草地退化引起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是指在水力、風力等外力作用下,使陸地表層的土壤和土壤母質等發生破壞、磨損、分散、搬運和沉積的過程。由于風力搬運的分選作用,導致土壤質地的變化,最細的土壤物質以懸移狀態隨風漂浮到很遠距離;躍移物質則沉積在地邊及田間障礙物附近;粗粒物質停留在原地或蠕移很短的距離。這種侵蝕分選過程使土壤細粒物質損失,粗粒物質相對增多,原有結構遭受破壞,土壤性能變差,肥力損失,地力衰退,導致整個生態系統退化并出現風沙微地貌。這種粗化過程隨風力的變化而間隙式發展,在大風初期持續一定時間,當風力不再增加,處于相對穩定狀況時,風蝕強度隨之減弱,只有當風力再度增加時,粗化又重復出現。
在我國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以風力侵蝕為主。內蒙古是我國風力侵蝕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據全國1∶50 萬環境地質調查資料(2002)顯示,內蒙古風力侵蝕面積達58.19 萬km2 ,在國內僅次于新疆,約占全國風蝕總面積的28.6%。風力侵蝕的程度可以用風蝕厚度、侵蝕模數等來劃分。
表4-9 風蝕強度分級
2.土地沙化
沙化是草原土壤最為普遍的現象,當 *** 面積增加以后,表土極易遭到風蝕,細土被吹走,粗粒相對積累.開始是質地變粗。進而隨著沙粒移動,表土出現不同厚度的覆沙層。土壤沙化現象與土壤質地及母質類型有密切關系。在河流沖積物、風積沙黃土及沙質風積物上形成的土壤沙粒含量高,質地較粗,極易發生土壤沙化。此外。不合理的墾殖沙質草場,亂砍濫伐森林、無節制地栗掘野生藥材等,更是加速了土壤沙化。我國的國家標準從地表特征、0~20 cm土層的土壤理化性質2個方面規定了草地沙化程度的監測指標。
表4-10 草地沙化程度分級與分級指標
3.土地鹽漬化
鹽漬化是指水灌地由于鹽分積聚而緩慢惡化的過程。當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時,形成鹽堿斑塊。土壤的鹽漬化主要是由于氣候干燥,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土地的水分減少,在地下水淺埋地段,地下水中的鹽分隨著蒸發而不斷向地表遷移聚集。鹽分大量積累,積鹽在地表形成鹽堿土。在我國北方的草原地區,微堿性的土壤適宜植物的生長發育,但鹽分的過度積累(pH9),將開始抑制植物的生長,同時植物群落發生改變,耐堿性植被開始占主體,群落結構向退化方向發展。我國的國家標準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從地表特征、0~20cm土層的土壤理化性質、地下水3個方面規定了草地鹽漬化程度的監測指標。
表4-11 草地鹽漬化程度分級與分級指標
關于草原退化標準和草原退化等級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